活着就是改变。要想在创业浪潮中乘风破浪,创业者必须做好出发前的规划,才能有更大的机会直逼彼岸。
前期打造团队时,我建议创业者多花点时间去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会比后期花时间扯皮划算得多。
1)首先你要谨记:合伙人不是你的执行者,而是你的互补者,能做你做不了的事情,并且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才是促成合作的关键。
2)合伙人可来源于工作过程中积累的人脉、行业的各种聚会交流、自己对外宣传所吸引的人或者朋友圈子介绍等等。
3)双方明确立下各自“底线”,要细谈合伙的规矩,明确谈好利益分配的原则,形成清晰的合作问题的观点,和合伙人商洽,直至双方接受。
4)除非适合度匹配度很高,否则绝不找同圈内的人或很好的朋友,很难保证以后不会翻脸不认人。
万丈高楼平地起,选好根据地,才是让想法更好落地的基础
行业内都知道,北京和深圳,代表了中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智能硬件产业聚集地。对于这两个城市智能硬件创业者最大的不同,有关人士给出的观点是:北京和深圳,就像是一群懂软件不懂硬件的人和懂硬件不懂软件的人。北京可以更好地和资本层面接触,深圳可以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
深圳有着巨大的硬件资源优势,因为绝大多数元器件工厂都位于深圳,而其他地区的工厂成熟度不及深圳。虽然富士康在北京也有几条生产线,但是其产能并不如深圳。曾经有人这样评论深圳:深圳一个公司在其周围五公里画一个圈,可以把设计、原型、建模、打样、生产和包装整个产业链打通”。这也体现了深圳在产业链资源上的整合能力,在智能硬件创业这条路上,北京的发展难以摆脱深圳。当然,创业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根据地,并不见得非得选择深圳或者北京才有发展。
有好的创意还要想尽办法将创意转化成一个好的产品
小米投资智能硬件产业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正如几年前的腾讯一样,小米成了硬件时代的搅局者。硬件市场因为小米的介入在玩法上彻底改变了。小米的七字决:专注、极致、口碑、快,貌似在硬件江湖上所向披靡,惹得其他厂商一片慌乱。
创意转化成产品是一个必须慎重的过程。首先,创意必须要顺势的,要有合适渠道的,要能够做起来的。其次,在创意产品落地初期,创业者完全可以借鉴“专注、极致”的精髓,专注寻找一个痛点,并将这个功能做到极致,价格做到真正地接地气,市场自然会随之而来。在设计的时候,“要有一点预见性,成品要做到比样品更好。”要高于用户的期望值,这样才能靠规模出厂量存活再谋求快速发展。
供应链的厂商管理和生产线资源的跟进
对于供应链的问题我之前的文章有提到过,在这只简单地补充两点。
首先,创业者永远永远不要完全依赖你的供应商,不然分分钟给你出岔子。最近索尼摄像214芯片缺货到无与伦比,从4月份来看,最高级别的客户也只能满足50%的需求,搞得雷军等中国手机大佬排着队去日本索尼求sensor。所以还是找多几家上游供应商吧。
其次,对于智能硬件入门人士来说,最方便寻找供应链资源的渠道还是阿里巴巴。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最好的代工厂和技术方案商是不需要在阿里巴巴上招揽生意的。还是需要自己动用人脉一家一家去拜访、洽谈来得靠谱。
虽然智能硬件因为供应链发生跳票的案例不少,但也不用把供应链想得是那么的困难,做好安排并完善应急方案还是没问题的。
产品落地前,除非你有特别强的软件开发和营销能力,否则还是建议抱大腿借势找出路
靠巨头可以攒人气的同时还可以省下一大笔研发或者营销的费用。比如现在最多的就是借势微信、百度、阿里巴巴生态、小米产业链以及最近的腾讯开放平台 TencentOS等可以快速做到让消费者脸熟,再做到价格接地气的话,靠规模出厂量存活也是完全可以做到谋求独立发展的。借势也是智能硬件初创企业的一条出路。
谨记一点,硬件只是载体,软件掌握着一切智能硬件的数据。未来10年的智能硬件是软件的天下。
要想在起步过程中融到资本,就要遵循游戏规则
整个VC行规是:让你描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给你足够的资金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内的目标。作为创业者,不用跟投资人讲多么长久的宏图大愿,互联网的资本江湖瞬息万变,你要让投资人知道他投进来的钱近期内(例如18个月内)会发生什么?会得到什么?或者帮你科学地解决了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创业者实实在在的为人,就像雷军在前期做天使投资的时候都是以投资自己人脉圈一度和二度,认可的熟人为主。
再好的时代也需要英雄,再好的建议也需要执行者,在这股浪潮中能有多少的智能硬件创业者能生存下来?这些需要时间去检验。建议刚入门的创业者要理性对待眼前所谓的机会,做好最坏的准备再启航。
下一条:全球半导体产业营收增长7.9%